抹灰机械网 >> 滑轨门

傲慢卡特彼勒遭遇中国式偏见我的钢铁百叶窗

2022-07-13

傲慢卡特彼勒遭遇中国式偏见_我的钢铁

    “摆明就是恶意收购,它(卡特彼勒)很霸道的。”厦工的一位陈姓工程师在电话中嚷道,“它会先把厦工搞亏,然后独资。”

    在陈姓工程师看来,卡特彼勒的霸道是谈判无法成功的最关键因素。他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:“如果徐工、柳工、厦工、龙工全部被收购,再夺回来就很难了。要是外国企业垄断了中国市场,我们就享受不到优质低价的机械产品了。”

    在民间、政府的集体忧虑和讨伐声中,揣着种种收购美梦并雄心勃勃的卡特彼勒陷入了中国式困惑中。

    幕后黑手?

    2005年10月25日,凯雷集团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——凯雷出资3.75亿美元现金购买徐工集团全资子公司——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%的股权。

    这是大型国有企业改制进程中,第一个外资控股收购案例,具有标志性意义。期间的试探进行了数年,竞购过程中,凯雷基金、卡特彼勒、华平创投、摩根大通亚洲投资基金和花旗亚太企业投资管理公司等悉数现身,最终凯雷脱颖而出,接得徐工抛出的绣球。

    尽管结果已明了,但人们仍然怀疑卡特彼勒与凯雷是在唱一出双簧戏。一位当时参加过徐工竞购的三一重工人士至今仍认为,凯雷背后真正买家是卡特彼勒,“事情没那么简单,卡特彼勒肯定留了一手。”

    卡特彼勒副总裁瑞拉文解释:徐工与凯雷的联姻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与世界金融资本的一次合作。虽然同样来自美国,但是卡特彼勒与凯雷和徐工之间的合作没有任何关系。其间,卡特彼勒只是作为投资者参与了徐工一系列竞购活动。

    毕竟,凯雷并购徐工机械只是一个财务性投资,无论时间长短,最终退出徐工“套现”是必然的。因此,人们普遍担心凯雷退出之后,徐工将落入国际竞争巨头的囊中。

    业界流传的一种说法是,徐工集团及当地政府与凯雷已经达成了一个私下协议,其中核心的一点是,不管凯雷通过何种方式退出徐工机械都必须经过当地政府批准,任何其他潜在投资者要入股徐工机械须经过同样严格的审批程序。

    在当地政府保持高度监控权的情况下,徐工的直接竞争对手包括卡特彼勒,想要染指徐工机械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    但是,即使操作成本大大提高,不容易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可能。一位香港投行人士提醒记者,由于收购之后还有很多不可预见的因素,国际基金有各种各样的操作手法,即使有一个“君子协议”也不等于上了保险。

    恶意并购?

    近来,经过媒体的轮番轰炸,“恶意并购”一词叫响。凯雷被送上了风口浪尖,卡特彼勒也未能逃脱恶意并购的嫌疑。

    卡特彼勒的中国团队承受着巨大压力。“两会”甫一结束,卡特彼勒全球总裁乐文礼专程访华,“主要是看望在中国的团队”。在北京的记者见面会上,他再三解释:“在我们的并购战略中,丝毫没有恶意的成分,我们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利益是一致的。”

    竞购徐工机械的过程中,卡特彼勒曾提出“不保留徐工品牌,绝对控股,合作后徐工产品只能在国内销售”等条件。正因为提出了如此苛刻的条件,徐州市政府和徐工集团最终排除了卡特彼勒,转而选择愿意保留“徐工”品牌的凯雷。

    落选竞购徐工,不足以消弥国人的忧虑,因为挟资金和技术实力自重的卡特彼勒还会继续在中国寻觅“猎物”,包括厦工、柳工、上柴都在黑名单之列。

    很快,强悍的卡特彼勒把其一贯作风带到了厦门,但它提出的控股、控品牌等条件在厦工遭遇了强烈的抵制。

    “除了价格上的讨价还价之外,最大的障碍是,卡特彼勒仍然坚持要将厦工作为其中国堡垒的部分,限制以原有品牌出口。” 厦工总经理王昆东无奈地表示。

    开篇提及的那位工程师透露,和卡特彼勒进行有限的合作,厦工方面是百分百的欢迎,因为这对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好处;但是如果卡特彼勒要求控股、限制原有品牌在国际市场销售,厦工肯定不干!

    在柳工,卡特彼勒也碰了一鼻子灰。柳工集团董事长王晓华说:“我们决心不放弃经营权、管理权和品牌使用权,这是经过几代人辛苦打拼才取得的成就。”

    “擒王”战略

    种种质疑声中,迷恋控股权的卡特彼勒还是不愿让步。卡特彼勒副总裁瑞拉文说:“鉴于在合作中为新企业和我们的伙伴创造的价值,卡特彼勒希望拥有与我们创造的价值相当的控股权。我们不会不讲条件地一味要求绝对控大股。”

    卡特彼勒自信在合作中能提供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关键技术、先进的流程和管理等,这些会促使其(中国)合作者在国内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改进和提升。

    死死咬着控股权不放,卡特彼勒的真实意图是什么?

    有关专家预计,“十一五”期间中国每年工程机械需求在800-1280亿元。目前,工程机械行业已渡过景气低谷,将步入新一轮增长。

    借助资本力量掌控行业龙头企业,进而一劳永逸地控制中国市场,同时完成全球产业链的构建,是卡特彼勒的如意算盘。

    进入中国市场三十年,卡特彼勒一直在困惑与苦恼中辗转。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程机械领域的重要市场,卡特彼勒也毫不犹豫地确认了中国在其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,但它对自己在中国的表现显然不满意。

    2005年,卡特彼勒全球销售收入达到363亿美元,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为10亿美元,仅为前者的1/36。卡特彼勒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,想方设法改变现状。

    另一方面,中国的产业政策走向开放,国企产权改革深化,外资并购限制放宽,三大利好因素齐备。傲慢的卡特彼勒自以为是地向谈判对象提出了控股、控品牌、控销售等价码,等待自投罗网的中国企业。

    收购山东工程机械公司的案例让卡特彼勒津津乐道,它认为可以如法炮制。

    但卡特彼勒没有料到,正当其摩拳擦掌准备扩大并购时,它被中国人盯上已很久了。更令其沮丧的是,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其提出的收购条件嗤之以鼻。有人甚至认为,并购山工的得意之作,或许将成为卡特彼勒在华并购战略的绝唱。

    正如中海油收购尤尼科在美国朝野引起的震荡一样,卡特彼勒所代表的国际饕餮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经久不息的论战,论战的最终结果将决定其并购战略的成败。 《华商世界》

兰州子宫肌腺症医院

外阴汗管瘤医院

石家庄积乳囊肿医院

杭州白化病医院

南京勃起障碍医院

友情链接